close

南方周末



今天一走出斯托克的火車站,就能看到 英國瓷器之父 約書亞 韋奇伍德拿著瓷罐的雕像。正是韋奇伍德把斯托克從一個粗制的泥胎變成一件精美的瓷塑膠熱融押出器。(嘉月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斯托克的瓷土裡藏著半個世紀以來英國陶瓷的興衰故事。

2016年1月至今,雖然斯托克所屬的斯塔福德郡出口中國的瓷器不到600萬英鎊,但總體趨勢在不斷增加。斯托克人也在努力將前往溫莎城堡和牛津劍橋的中國遊客吸引到這個與中國頗有淵源的小城來。

英國有個 景德鎮 ,那是英格蘭中部、特倫河畔的斯托克。歷史上,斯托克地區是英國陶瓷業的中心。現在,斯托克人每看到一個盤子,都要情不自禁要翻轉過來,看看是否是傢鄉所產。

200年前的斯托克是世界的陶瓷工廠。那時來到這裡,你鼻子裡一定灌滿瞭煤煙,腳下是早被壓出車轍深印的煤渣,馬車從你身旁穿過,要趕到瓷窯外去排隊,等著將那新出爐、打有斯托克各個瓷廠標志的瓷盤、瓷杯送到運河邊,最終端上歐洲人的餐桌。

今天的斯托克早沒有瞭當年的盛況。和其它英國北部 銹帶 上的工業城市一樣,斯托克衰落瞭。市區商業街上,下午四點就有不少店鋪打烊,媒體頻頻報道當地無人居住的 鬼屋 ,一些 老字號 瓷廠也難以為繼,關門歇業,有的幹脆轉為陶瓷博物館。

斯托克已淪為英國發展最乏力的城市之一,失業激增、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下降。在2016年的英國 脫歐 公投中,對現狀不滿的斯托克人選擇 脫歐 ,這裡成瞭全英 脫歐 票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

斯托克的瓷土裡藏著半個世紀以來英國陶瓷的興衰故事。

像明朝花瓶一樣稀少

得以一窺中國瓷器真容的英國皇室與貴族為之瘋狂,競相收藏,既用作餐飲器皿,也用作室內裝飾。擁有一件被稱為 白色黃金 的中國瓷器成瞭身份與品位的象征。

斯托克位於英格蘭地理中心,自古大道通衢,工匠雲集。它由六個獨立的小鎮合並而成,每個小鎮都以制陶知名。斯托克成為英國的陶瓷中心,是因為這裡產煤,煤炭也伴生鹽類礦物,可以用於制釉,因此斯托克很早就有制陶傳統,窯火不滅。

17世紀初,制陶就已成瞭斯托克的全部邏輯。那裡形成瞭細致的產業分工,有專業的運煤人,有專門培養制陶匠的學校,整個地區仿佛就是為瞭制陶而存在與運行。在斯托克的檔案館裡翻找幾百年來的當地報紙,上面始終刊有歐洲瓷廠來這裡招聘匠人的廣告。在這個陶瓷之鄉,從韋奇伍德到斯波德,從明頓到道爾頓,各種享譽世界的陶瓷品牌層出不窮。

斯托克的制陶工藝日臻成熟時,正逢地理大發現後、英國航海事業大發展。就在斯托克興起前幾十年,英國的德雷克爵士完成瞭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環球航行,英國航海傢哈德遜也開始在北美探險。從1600年起,斯托克的陶器隨著英國的三桅桿帆船流向全球,特別是歐洲、美洲、大洋洲。

但斯托克真正開始勃興卻是因為萬裡之外的中國景德鎮。

自從達 伽馬率領船隊繞過好望角、開辟歐洲與東方貿易的新航線後,雪白晶瑩的中國瓷器開始進入歐洲。瓷器的光滑和明亮震驚瞭當時還在使用陶器的歐洲人,瓷器被贊為 比金銀或水晶都更高貴 。在巨額利益驅動下,後來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將大批在景德鎮定制的瓷器販運到歐洲。

得以一窺中國瓷器真容的英國皇室與貴族為之瘋狂,競相收藏,既用作餐飲器皿,也用作室內裝飾。擁有一件被稱為 白色黃金 的中國瓷器成瞭身份與品位的象征,是普通英國人奢侈的夢想。

據說有的貴族傢中舉行宴會時,要安排專人看守桌上的中國瓷餐具,防止有人順手牽羊。當時的英語中,也有瞭 像明朝花瓶一樣稀少 這樣的說法。普通的中國瓷器,到歐洲就是天價。1680年,在荷蘭出售的中國小茶罐利潤率竟超過800%。

起初,斯托克本地產的棕色與黃色陶土在匠人們的手中捏制成各式陶器,隨著制陶技藝的發展,粗制的陶罐、陶杯逐漸漂亮起來。但當人們看到中國瓷器時,曾經被他們視為精美的黃色、棕色陶瓷頓時相形見絀。

英國大眾市場對中國瓷器有很大需求,但瓷器價格卻高不可攀,正是在這一巨大反差的刺激下,斯托克的陶瓷技藝不得不改進,目標是生產出同樣品質但更便宜的瓷器。 斯托克陶瓷博物館陶瓷部主任米蘭達 古德拜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來自中國景德鎮的瓷器絕對是斯托克制瓷業發展的催化劑與推動力。

斯托克的匠人們開始通過實驗摸索制作瓷器的秘訣。但沒有足夠投入,談何容易?至今在斯托克陶瓷博物館裡還展示著當地瓷廠在17世紀對中國瓷器的拙劣仿品。匠人們給黃色的陶碗、陶罐施上白釉,讓它們看起來接近中國瓷器,但白釉很軟,極易脫落。

其實那根本不是瓷器,但仍然有人購買這些廉價的仿品。 古德拜說, 那時還沒有電燈,你可以想象,在燭光下,你那些從未見過中國瓷器的鄰居被桌上這些白色瓷盤震驚的羨慕的眼神。

18世紀初,為追求制造出 中國那樣的白色瓷器 ,斯托克的瓷廠開始使用白瓷土。但英國出產白瓷土的隻有西南康臥郡和德文郡等少數幾個地方,那時還沒有鐵路和運河,隻有靠馬匹來馱。在利潤的誘惑下,瓷土源源不斷地來到斯托克。

隻要有青花柳樹就行

即使在他們掌握瞭中國瓷器的制造工藝、生產出在價格上能與中國瓷相競爭的產品後,斯托克出產的瓷器也還是打上瞭深深的中國烙印,因為中國風格的瓷器總有銷路。

17世紀,飲茶之風席卷英國宮廷。到18世紀中期,英國人無論貴賤貧富,幾乎每天都要喝茶。歐洲對中國瓷器本已旺盛的需求繼續增長,瓷器和茶葉也給歐洲人帶去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延續至今。

歐洲商人發現,從東方運回茶葉時,瓷器可以壓艙,也不會影響茶葉的品質。於是 茶葉加瓷器 的組合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常廢塑膠熱熔處理|廢塑膠熱熔押出見的貨物。17世紀末,英國在海戰中大大削弱瞭 海上馬車夫 荷蘭的貿易與軍事實力,逐漸成為東印度海域航運集團的霸主。到18世紀後期,倫敦已經有超過50傢經銷和承接委托定制中國瓷器的商店。

在斯托克,還能看到當年英國商人從景德鎮定制的粉彩帶蓋牛奶罐和天主教禮拜儀式用的聖水缽。這種英式造型、中式花紋的外銷瓷如今還常出現在英國的大小拍賣會上。出口到歐洲的外銷瓷訂單源源不斷,這讓景德鎮蓬勃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瓷都。

此時的斯托克人還在探尋中國瓷器的秘密。雖然在1720年,斯托克的匠人通過向本地的棕色陶土中添加燧石粉的方法燒制成乳白色的陶瓷,但他們真正掌握硬質瓷器的制作秘訣還要再等上80年,那還是靠一個法國傳教士在景德鎮得到的制瓷工序及配方。

即使在他們掌握瞭中國瓷器的制造工藝、生產出在價格上能與中國瓷相競爭的產品後,斯托克出產的瓷器上也還是打上瞭深深的中國烙印,因為中國風格的瓷器總有銷路。

那時斯托克出產的瓷瓶底下,常常打上一個方框,模仿中國瓷器的款識。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斯托克至今依然出產的 青花柳樹紋樣 瓷器。這種紋樣是斯托克匠人對遙遠中國的想象 柳樹、亭臺、燕子、船舶。

1824年,一個歐洲客戶給斯托克的瓷廠發來的訂貨單上寫著: 不管什麼樣式,隻要(瓷器上)有青花柳樹就行。 英國作傢托馬斯 哈代出版於1895年的小說《無名的裘德》中就提到 青花柳樹紋樣 的瓷盤,它出現在英國偏僻鄉村的面包房裡,可見其普及程度之廣。

從模仿到超越

中國瓷器的制造技術水平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下滑。當斯托克人開始采用溫度計來控制火候時,景德鎮卻仍在用焚香計時、試片測溫。

白色的中國瓷器為斯托克帶來靈感,也大大刺激瞭創新。在工業革命的驅動下,斯托克大量生產瓷器,成本得以削減,出口不斷增長,最終從英國的瓷器中心發展為世界的陶瓷工廠。

英國瓷器之父 、斯托克匠人約書亞 韋奇伍德正是在那時登上歷史舞臺。今天一走出斯托克的火車站,就能看到韋奇伍德拿著瓷罐的雕像。正是韋奇伍德把斯托克從一個粗制的泥胎變成一件精美的瓷器。

他是陶瓷匠人,也是個樂於探索的科學傢,並且幸運地生活在工業革命期間的斯托克 一個崇尚科學與創新的地方。

韋奇伍德出生在制陶世傢,幼時感染天花,右腿殘疾,因此無法使用傳統的腳踏陶輪塑陶。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思考如何改良制陶業。

1759年,韋奇伍德給當時常見的粗瓷施上明亮的綠釉,這種瓷器風靡一時,英國富人為之傾心;當斯托克制瓷業規模不斷擴大,韋奇伍德又帶頭向議會請願,要求修建運河,擴大出口;1782年,韋奇伍德成為斯托克第一個訂購蒸汽機的瓷廠主,蒸汽動力開始在斯托克的瓷廠替代不穩定的風力和水力;同年,韋奇伍德在反復試驗後,利用對黏土收縮率的計算革新瞭監測窯溫的方法,讓這一工序更加依賴科學而非匠人的經驗,為斯托克制瓷技藝提升打下基礎。因為這一發明,韋奇伍德成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

韋奇伍德和博爾頓、瓦特這樣的大人物一樣,都是工業革命的先驅,總想著如何創新。 斯托克所屬的英國斯塔福德郡議會議長菲利普 阿特金斯說。

韋奇伍德最被人銘記的創新是他研制出通過向瓷土中添加動物骨粉而制作出的骨瓷。英國骨瓷甚至比中國瓷還潔白,也更容易燒制。幾年內,斯托克幾乎所有瓷廠都開始燒制骨瓷,韋奇伍德、斯波德等品牌的瓷器也成為英國皇室用瓷。

歷史上,韋奇伍德既為皇傢生產瓷器,也為普通人生產他們用得起的瓷器,這兩方面同樣重要。 斯托克的韋奇伍德博物館館長蓋耶 羅伯茨說。

現在,韋奇伍德安葬在傢鄉的教堂裡,他的墓碑上刻著: 他將一種粗糙不堪的手工生產變成一種優雅的藝術、國傢商業的重要一部分。

制瓷業的興盛給斯托克帶來極大的繁榮。當地制瓷業雇用人數一度超過兩萬,鼎盛時有200間瓷廠同時開工,最大的工廠雇工超過千人。歐洲人將韋奇伍德視為與法國塞夫勒瓷器、德國德累斯頓瓷器一樣的精品瓷。

18世紀末,斯托克出產的陶器與骨瓷已經流向印度、非洲、澳大利亞、美洲等地。一個法國人遊遍法國後曾抱怨說,一個普通人傢的廚房裡竟沒有一件瓷器是法國產的,全是英國貨。

在1851年倫敦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斯托克的瓷器大放異彩 雪白的鸕鶿、畫滿荷花的墨綠瓷凳,各種瓷器融合瞭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中式元素、法國風。1873年的費城博覽會上,斯托克明頓瓷廠制造的一隻彩色瓷孔雀奪人眼球。

更為傳奇的是,當時一艘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近失事,幾天後人們在海上發現一個漂浮的柳條箱,打開一看,瓷孔雀完好無損,這更增加瞭斯托克瓷器的魅力。

此長彼消。正當斯托克在模仿與改進時,景德鎮卻在不斷衰落,最終拱手讓出瞭世界瓷器市場。雙城故事講到瞭歷史的拐點。

明末清初,戰亂延續,國傢凋敝。景德鎮位於戰亂地區,制瓷業一度衰落。康熙初年,在吳三桂戰亂的影響下,景德鎮的窯業基礎破壞殆盡。此後又因沿海抗清政權的存在,清政府實行嚴厲海禁,官方外銷瓷貿易一度中斷。

中國瓷器的制造技術水平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下滑。當斯托克人開始采用溫度計來控制火候時,景德鎮卻仍在用焚香計時、試片測溫。

到19世紀中期,隨著英政府對中國進口瓷器征收重稅以及斯托克本地瓷業發展等原因,中國瓷風尚的淡去,英國從中國進口的瓷器逐年減少,直至最終不再進口。有時,斯托克的瓷器甚至返銷中國。

否極泰來?

據說韋奇伍德限量版的瓷器正被中國的富豪們爭相收藏。一些上海年輕人在結婚前也會像歐美人一樣,定制一套屬於自己的韋奇伍德 婚禮瓷 。

歷史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0世紀50年代後,景德鎮的制瓷業逐漸恢復,廣東、河北等地的陶瓷生產也迅速發展,成為 世界工廠 的中國再次占領全球日用和建築陶瓷市場。不過,中國陶瓷雖然占有世界市場份額,但在設計與品牌上的缺陷導致高檔陶瓷難出,中國瓷始終在低價區間徘徊。

而斯托克的經濟則隨著英國北部老工業區的衰敗開始收縮。先是煤炭和鋼鐵產業,後來是制瓷業。在科技發展和生產外包的雙重沖擊下,斯托克的許多瓷廠關張,剩下的隻有幾個皇室用瓷品牌以及一些生產復合、防火材料等工業用瓷的廠傢。本世紀初,在斯托克的25萬人口中,就有約4萬人從事和制瓷業相關的工作,瓷業衰敗,直接導致失業率升高。

斯托克的命運向來系於制瓷,缺乏其它替代產業,如今它就像人到中年卻突然被宣佈下崗的工人,無所適從。在2016年的 脫廢塑膠原料|廢塑膠原料處理歐 公投中,困頓的斯托克人紛紛用 脫歐 票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但瓷都的故事還在延續,常在人們不經意間就出現戲劇性變化。

在韋奇伍德瓷廠的工作間裡,47歲的繪瓷工李 麥克雷迪正俯身在瓷盤上描繪最傳統的花卉圖案與皇室標志。他在這裡畫瞭28年,現在制作一個高檔的韋奇伍德瓷盤仍要像當年那樣過八次火,由一名熟練的繪瓷師傅畫上兩天,然後運到倫敦的哈羅茲百貨商店售賣,貴的能賣到幾千英鎊。

30年前,我的父親、叔叔都曾在這裡的瓷廠幹活,那時每到下午茶時間,幾萬個英國傢庭裡的斯托克瓷器就開始叮當作響,但現在這裡的瓷廠少多瞭。 麥克雷迪說, 不過手藝一直沒變,我們還是在生產一件件藝術品,而不隻是普通商品。

正是麥克雷迪這樣的手藝人的存在,讓斯托克被認為是英國在未來二十年 工作崗位最無法被機器人取代 的城市。這帶給斯托克人 否極泰來 的期待。

韋奇伍德瓷廠工作間的另一處,年輕的繪瓷工蘇珊娜 赫斯科特也在專心工作。她戴著耳機,裡面放著英國 污穢搖籃 樂隊的重金屬搖滾。赫斯科特繪制的瓷盤是瓷廠新推出的 東方風情 系列,斯托克人希望當年韋奇伍德所代表的創新精神能再次讓這裡騰飛。

1980年代起,一些失業的瓷廠工人在斯托克成立瞭自己的工作室,轉型制作個人風格鮮明的藝術瓷。這些瓷器在設計、制作上成本很高,隻瞄準小眾的定制瓷市場。一些來自歐洲、日本甚至中國的陶瓷藝術傢來到斯托克,像當年的韋奇伍德那樣在這裡實驗與創作。

斯托克市商務局提供的數字顯示,2016年1月至今,雖然斯托克所屬的斯塔福德郡出口中國的瓷器不到600萬英鎊,但總體趨勢在不斷增加。斯托克人也在努力將前往溫莎城堡和牛津劍橋的中國遊客吸引到這個與中國頗有淵源的小城來。

目前,韋奇伍德瓷廠在上海已經開設瞭旗艦店,並力爭將中國的門店增加到50傢以上。據說韋奇伍德限量版的瓷器正被中國的富豪們爭相收藏。一些上海年輕人在結婚前也會像歐美人一樣,定制一套屬於自己的韋奇伍德 婚禮瓷 。



上一頁1下一頁

網絡編輯:

責任編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my440ci46 的頭像
    imy440ci46

    阿K的購物車

    imy440ci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